心理科普
心理治疗真的有用吗?科学数据为你揭晓
当我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争议几乎与其历史一样悠久。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发表了一项轰动学界的研究,他综合分析了当时可用的大量数据后提出了一个惊人结论:大约三分之二的心理困扰者无论是否接受心理治疗,都能在两年内自然改善。这一结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心理学界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关于“心理治疗是否只是昂贵安慰剂”的持久争论。

怀疑论者提供了不少支持证据。Endicott在1963年的研究发现,不接受任何治疗的个体在6个月后的自然改善率为40%,5-6年后的自然改善率可达65%,甚至高于部分接受心理治疗的群体。
另一项研究比较了神经症患者心理治疗与对照组的疗效,发现“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所产生的改变似乎都差不多”。这些早期研究为质疑心理治疗有效性的观点提供了看似坚实的科学基础。
然而,随着研究方法学的进步,尤其是随机对照试验和元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发现早期研究存在明显缺陷。最重要的突破来自对“自然改善率”概念的重新审视。研究表明,所谓的“自然改善”往往得益于人际支持、生活改变等非特异性因素,而良好的心理治疗恰恰能系统性地提供这些要素。
数据揭示的真相:心理治疗确实有效
当代研究通过元分析(对多项研究结果的再统计分析)这一强大工具,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一项涵盖147项研究和数千名参与者的元分析发现,心理治疗整体效应值达到d=0.66,表明接受治疗者比未治疗者有显著更好的改善。
根据Cohen的标准,这一效应值属于中等至大效应,意味着心理治疗带来的变化具有临床意义和实际价值。
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各有优势。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障碍特别有效,而人际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表现出色。针对重度抑郁症,心理治疗同样显示显著效果,其效应值(d=0.39)甚至高于对轻中度抑郁的效果(d=0.23)。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为心理治疗只适用于轻中度问题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治疗对不同人群都有效。对老年抑郁的研究表明,接受心理治疗的老年人不仅抑郁症状更少,且在后续12个月的随访中,重度抑郁发生率更低。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分析发现,心理治疗对这一群体同样具有显著效果(整体效应值d=0.34),其中认知行为疗法、行为激活治疗和人际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心理治疗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效果的持久性。一项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结束后6-12个月的随访评估中,患者的认知功能、焦虑症状、心理压力和社会功能均有显著改善(d=0.67-0.88),且效果得以维持甚至继续增强。这表明心理治疗不仅缓解症状,更促成了持续改变的良性循环。

揭秘心理治疗如何起效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并非偶然,而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关系被认为是基础性因素,良好的治疗关系为改变提供了安全基地。研究表明,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合作和理解关系本身就能预测治疗效果。这种关系不同于日常社交,而是具有专业界限的支持性联盟。
心理治疗通过提供新的学习体验促成改变。与药物治疗主要缓解症状不同,心理治疗帮助来访者获得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例如,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识别和调整功能不良思维模式,帮助患者建立更适应的应对策略。这种学习是持续性的,即使治疗结束,患者也能继续应用所学技能。
希望注入是心理治疗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一个人陷入心理困境时,常常伴随着绝望感和无望感。心理治疗通过专业化方法,帮助来访者看到积极变化的可能性,从而重燃希望。这种希望感不仅提升情绪,也增强坚持治疗的动机。
研究表明,不同疗法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引发相似效果。例如,元认知治疗针对抑郁中的“反刍思维”这一关键维持因素。研究发现,抑郁个体往往对反刍思维抱有积极假设(如“思考抑郁原因能起到预防作用”),但这些信念反而使反刍思维持续,从而维持抑郁状态。元认知治疗直接针对这些元认知信念,效果显著。
心理治疗的另一个优势是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帮助来访者逐步应对挑战,治疗增强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这种自信的提升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更多积极行为和改变。

参考文献:
Cuijpers, P., Andersson, G., Donker, T., & Van Straten, A. (2010).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in Adults: A Meta -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Outcome Studies. Focus,45(2), 123-135。
Driessen, E., et al. (2013). Efficacy of Short-Term Psychodynamic Supportive Therapy Versus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70(9), 1041-1050。
Endicott, N. A. (1963). Improvement in untreated patient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67(5), 335-340。
季建林 (1998). 如何看待心理治疗的疗效(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1(1), 1-4。
Nieuwsma, J. A., et al. (2012). Brief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Medicine,43(2), 435-445。
Watanabe, N., et al. (2007).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48(7), 723-730。
Weisz, J. R., McCarty, C. A., & Valeri, S. M. (2006).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 -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32(1), 132-149。
Wells, A. (2020). Metacognitive Therapy versus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in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A Parallel Single-Blind Randomised Trial. Scientific Reports,10(1),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