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心理科普
接纳承诺疗法(ACT): 一个能让你终身受益的幸福秘诀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19 发布时间:2025-09-15
很相信你不难发现,这个时代的我们,好像总有一些心理问题(自己赛博看诊)
· 容易焦虑 —— 便贴上 “焦虑症” 标签,纠结 “我是不是不该考研?现在学历贬值,早知道我就去考公务员了!”
· 容易抑郁 —— 便贴上 “抑郁症” 标签,深陷 “我的原生家庭让我的童年都很不好,我不被理解,我很难开心起来” 的情绪里。
我们总试图用 “确定的命名” 把流动的情绪固定下来,仿佛这样就能掌控它;可恰恰是这种对 “确定性” 的过度渴求,让我们在情绪来临时更显被动,一旦贴上 “焦虑症”“抑郁症” 的标签,反而容易陷入 “我被这种情绪困住了” 的认知里,既不敢接纳情绪本身,又无力打破对它的对抗。而ACT 疗法思维,或许正是帮我们跳出这种 “标签困局” 的有效路径。
01、ACT 疗法的核心内涵与独特性
ACT疗法的全称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接纳与承诺疗法),顾名思义,其核心理念是:接纳所有想法和情绪的存在,但不必被它们支配,并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行动。
与 CBT 的关键区别:CBT(认知行为疗法):侧重改变负面认知本身,试图通过调整想法来缓解情绪;ACT 疗法:不强调改变想法,而是学会 “持有” 它们,并改变与想法、情绪的关系。
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这个被东方哲学启发的疗法它和CBT最根本的不同是它并不执着于找到“病根”或“不足”, 通过修改它们来改变行为.。它独特的地方, 也是难以理解和实践的点在于:接受自己复杂的想法和情绪(Accpetence),从一定距离去观察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感受(Thought Defusion)
把自己带回且聚焦当下的自己(Being Present),探索并辨认自己的价值观(Values)
决心并投入于怎么样践行这些价值观, 怎么样基于什么是重要的继续活着(Commitment).
它不否定风雨的存在,却能帮我们在风雨中找到自己的节奏,避免被情绪裹挟。
02、6 步认知重建法
1. 接纳:接受 “暴风雨会来” 是自然界的规律,痛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比如不必因一时焦虑就认定自己是 “焦虑症患者”,而是承认 “此刻我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情绪体验”。
2. 认知解离:看到自己想法本来的样子,但不必对抗它们。比如当 “我不该考研” 的念头冒出来时,不急于否定 “我怎么会这么想”,也不被它牵着走,只是把它当作 “一个正在出现的想法” 看待。
3. 以己为景:开启 “上帝视角”,跳出情绪沉浸感。比如陷入 “原生家庭影响” 的情绪时,能从 “我好委屈” 的感受中抽离,客观看到 “我此刻在为童年经历难过,但这不是我的全部”。
4. 活在当下:专注当前状态,不纠结过去或担忧未来。比如不再反复回想 “刚才因为焦虑说错话了”,也不提前担忧 “明天会不会更抑郁”,只专注于 “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让自己舒服一点”。
5. 与价值观联结:判断行动是否与自身重视的事物一致。比如当 “不想出门” 的情绪出现时,若自己重视 “和朋友的联结”,就能意识到 “继续躺着虽然舒服,但不符合我在意的事”。
6. 承诺行动:采取与价值观一致的行动,用行动打破情绪僵局。比如决定重视 “联结”,就起身给朋友发一条简单的问候消息,哪怕只是简短交流,也是践行价值观的开始。
03、日常心理波动的 ACT 应对法(即学即用)
当焦虑、纠结、自我否定等心理波动出现时,不用硬扛或逃避,记住两个核心动作:
1、解离:别让 “想法” 搅乱情绪
日常波动常源于 “把想法当真”—— 比如减肥吃块蛋糕就想 “我肯定瘦不下来”,汇报忘词就认定 “同事觉得我蠢”。
解离技巧(3 秒能用):
给想法贴标签:把 “我太没用” 换成 “我现在有个‘我没用’的想法”,瞬间拉开和负面想法的距离;
第三人称调侃:心里默念 “我的大脑又在说‘我搞砸了’,它还真是爱操心~”,用轻松感消解想法的杀伤力。
2、锚定价值:别在纠结里耗着
纠结 “要不要做”“做了没用怎么办” 时,别想 “结果”,先问 “价值”—— 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底色是什么(比如 “多陪家人”“活得轻松”)。
价值提问(1 分钟理清):
“做这件事,能帮我靠近想要的生活吗?”
不想运动时:“我想要‘有活力的身体’,还是‘当下躺平’?”(不用否定躺平,明确方向就不内耗);
纠结学不学新技能时:“这能帮我成为‘想提升自己的人’吗?”(不是随大流,而是贴合自己的需求)。
如果今天你试着用了解离或价值提问,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感受~如果想要进一步体验个人成长,可以看看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这里的咨询师不只是讲方法,会陪你拆解实际困境,帮你把 “知道” 真正变成 “做到”,欢迎咨询~。
· 容易焦虑 —— 便贴上 “焦虑症” 标签,纠结 “我是不是不该考研?现在学历贬值,早知道我就去考公务员了!”
· 容易抑郁 —— 便贴上 “抑郁症” 标签,深陷 “我的原生家庭让我的童年都很不好,我不被理解,我很难开心起来” 的情绪里。
我们总试图用 “确定的命名” 把流动的情绪固定下来,仿佛这样就能掌控它;可恰恰是这种对 “确定性” 的过度渴求,让我们在情绪来临时更显被动,一旦贴上 “焦虑症”“抑郁症” 的标签,反而容易陷入 “我被这种情绪困住了” 的认知里,既不敢接纳情绪本身,又无力打破对它的对抗。而ACT 疗法思维,或许正是帮我们跳出这种 “标签困局” 的有效路径。

01、ACT 疗法的核心内涵与独特性
ACT疗法的全称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接纳与承诺疗法),顾名思义,其核心理念是:接纳所有想法和情绪的存在,但不必被它们支配,并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行动。
与 CBT 的关键区别:CBT(认知行为疗法):侧重改变负面认知本身,试图通过调整想法来缓解情绪;ACT 疗法:不强调改变想法,而是学会 “持有” 它们,并改变与想法、情绪的关系。
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这个被东方哲学启发的疗法它和CBT最根本的不同是它并不执着于找到“病根”或“不足”, 通过修改它们来改变行为.。它独特的地方, 也是难以理解和实践的点在于:接受自己复杂的想法和情绪(Accpetence),从一定距离去观察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感受(Thought Defusion)
把自己带回且聚焦当下的自己(Being Present),探索并辨认自己的价值观(Values)
决心并投入于怎么样践行这些价值观, 怎么样基于什么是重要的继续活着(Commitment).
它不否定风雨的存在,却能帮我们在风雨中找到自己的节奏,避免被情绪裹挟。

02、6 步认知重建法
1. 接纳:接受 “暴风雨会来” 是自然界的规律,痛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比如不必因一时焦虑就认定自己是 “焦虑症患者”,而是承认 “此刻我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情绪体验”。
2. 认知解离:看到自己想法本来的样子,但不必对抗它们。比如当 “我不该考研” 的念头冒出来时,不急于否定 “我怎么会这么想”,也不被它牵着走,只是把它当作 “一个正在出现的想法” 看待。
3. 以己为景:开启 “上帝视角”,跳出情绪沉浸感。比如陷入 “原生家庭影响” 的情绪时,能从 “我好委屈” 的感受中抽离,客观看到 “我此刻在为童年经历难过,但这不是我的全部”。
4. 活在当下:专注当前状态,不纠结过去或担忧未来。比如不再反复回想 “刚才因为焦虑说错话了”,也不提前担忧 “明天会不会更抑郁”,只专注于 “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让自己舒服一点”。
5. 与价值观联结:判断行动是否与自身重视的事物一致。比如当 “不想出门” 的情绪出现时,若自己重视 “和朋友的联结”,就能意识到 “继续躺着虽然舒服,但不符合我在意的事”。
6. 承诺行动:采取与价值观一致的行动,用行动打破情绪僵局。比如决定重视 “联结”,就起身给朋友发一条简单的问候消息,哪怕只是简短交流,也是践行价值观的开始。
03、日常心理波动的 ACT 应对法(即学即用)
当焦虑、纠结、自我否定等心理波动出现时,不用硬扛或逃避,记住两个核心动作:
1、解离:别让 “想法” 搅乱情绪
日常波动常源于 “把想法当真”—— 比如减肥吃块蛋糕就想 “我肯定瘦不下来”,汇报忘词就认定 “同事觉得我蠢”。
解离技巧(3 秒能用):
给想法贴标签:把 “我太没用” 换成 “我现在有个‘我没用’的想法”,瞬间拉开和负面想法的距离;
第三人称调侃:心里默念 “我的大脑又在说‘我搞砸了’,它还真是爱操心~”,用轻松感消解想法的杀伤力。

2、锚定价值:别在纠结里耗着
纠结 “要不要做”“做了没用怎么办” 时,别想 “结果”,先问 “价值”—— 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底色是什么(比如 “多陪家人”“活得轻松”)。
价值提问(1 分钟理清):
“做这件事,能帮我靠近想要的生活吗?”
不想运动时:“我想要‘有活力的身体’,还是‘当下躺平’?”(不用否定躺平,明确方向就不内耗);
纠结学不学新技能时:“这能帮我成为‘想提升自己的人’吗?”(不是随大流,而是贴合自己的需求)。
如果今天你试着用了解离或价值提问,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感受~如果想要进一步体验个人成长,可以看看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这里的咨询师不只是讲方法,会陪你拆解实际困境,帮你把 “知道” 真正变成 “做到”,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