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疾病 > 心理障碍 > 心理障碍症状 >

心理障碍症状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心理障碍症状

立法禁止“人肉搜索”? 它究竟搜到了什么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308 发布时间:2021-08-23

    采访:杨跞文

  专家支持:叶斌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主任、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

  [关键词]

  “人肉搜索”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2008年,“人肉搜索”成为一个被人们越来越多提到的词语。被称为“人肉搜索”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人肉搜索》2008年10月出版;12月18日,在推迟了三个月之后,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终于作出判决。到底什么是“人肉搜索”呢?所谓“人肉搜索”,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到2008年,“人肉搜索”已经走过了8个春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它所产生的毁誉参半的效应,这种活动引起的一系列超出想象的后果使得叫停“人肉”的呼声愈演愈烈。

  你是否也曾参与过“人肉搜索”呢?“人肉搜索”该不该停手,能不能停手?

  【新闻事件一】

  12月18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有“网络暴力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三网站案作出一审判决,两家网站被判侵权,一家网站获免责。 当天,法院针对此案暴露出的网络监管问题,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 至此,人肉搜索第一案一审尘埃落定。

  2007年12月29日,在北京工作的女白领姜岩,从自己居住的24层楼跳下自杀,她的“死亡博客”在年初被打开。这份“死亡博客”记录了姜岩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并披露了“出轨”的丈夫王菲与第三者东某的一段婚外情。这在网络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主人公王菲旋即遭“人肉搜索”。他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及第三者东某的个人信息逐渐在网上被披露。 随后,网民在网上的宣泄也逐步从网络世界中的谩骂,演变成一场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王菲父母的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的标语……

  消息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1日

  【新闻事件二】

  因涉嫌在公共场合猥亵11岁女童,并且其蛮横撒野、大放厥词等劣行被网络曝光,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被强大的网络“人肉搜索”在24小时内揪了出来,随即交通运输部宣布:撤销林嘉祥党内外一切职务。

  消息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7日



“我们也要发出声音”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的优势在于更多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合理的、不合理的,对的、错的,负责任的、不负责任的,尽可以表达。2008年,在5·12地震和奥运火炬传递这两个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出网络发挥出功不可没的作用,它使得中国人民更加有凝聚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空间的定义上已经变得模糊,只要有一根电缆线就能够随时连接这世界上的两个点。

  从纸媒到广播到电视,再到现在的网络,在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希望发出自己声音的愿望一直有而且越来越强烈,“人肉搜索”的产生和壮大不难看出这一点,因为它的特点就是人海战术,靠群众自己的力量传递信息、寻找答案,谁有收获谁就可以站出来发言。

  自问:为什么搜索?

  在全民搜索这样的一个大Party中,人们是否被不明就里地卷进去了呢?此外,为什么总是不乏一腔热血的参与者?他们穿梭在各个搜索引擎中,从各种各样的网站中扒找信息的原动力又是什么?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相信不是人人都有答案。对此现象,叶斌老师总结出如下几个原因:

  1.好奇心和探索欲驱使。比如发生在2001年的 “人肉搜索”事件:某男子在猫扑论坛贴出一女子照片,吹嘘其为自己女朋友。但是,很快就有人证实此女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还有整个2008年被炒得沸沸扬扬、几经周折的“周老虎”事件,都是人们看到了一些新奇的信息,或者网络上的某个信息引起他的关注,进而在好奇心驱动下去寻找真相。

  2.获取成就感。叶斌说:“就像是沉醉于一个游戏,或者热衷于玩拼图一样,人们能从每次过关和一张拼好的图画中找到乐趣。许多网民对‘人肉搜索’乐此不疲,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每找到一条线索或者发现答案,他们能从中体验到胜利的滋味,这让他们觉得满足,有成就感。

  3.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分歧。道德观和价值观都是在不断更新、演进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所以网络上面听到的声音也就变得丰富了。新闻事件中的北京白领姜某自杀一事,死者丈夫王菲之所以遭到网友们的疯狂“人肉”,是因为大家对婚外恋和第三者的痛恶。还有一些是由于网络上的言论不符合主流的、传统的价值观,所以引发了一轮又一轮“人肉搜索”,更多人都想通过网络和人力结合的强大力量将不合理现象铲除,使有罪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4.情绪的宣泄。当然,在一层接一层的“接力”搜索中,不排除网友们借此发泄情绪的动机。一些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发发牢骚,更进一步者鼓动网友们抓出某些在他的价值观内不能容忍的人或事,使自己的不满、愤懑情绪得到释放。还有的人,就像看八卦一样,将搜索的过程看作是缓解生活压力的润滑剂,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其实这样是不太会让人成长的。

  5.从众心理作祟。“人肉搜索”和围观当街吵架这两件事之间有共同之处,因为在网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从众心理而盲目加入了搜索行列,他们只是不想因为不了解当下的热门话题而被别人称为“Out”,也不想成为聚众交谈中被冷落的一分子。如今,一些触觉敏感的商家,已经将“人肉搜索”这一理念运用到商业营销中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参与搜索的网友在真相被披露后,均称有被愚弄的感觉。当然,撇开这样的商业策划本身是否成功不说,光是考虑网友们的感受,也提醒了我们:跟风是不理智的,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隐私重地 好奇止步

  出于何种动机来做这件事并不是判断它对错与否的依据,始于正义,止于悲剧的“人肉搜索”案例已发生过数起。“人肉搜索”也只是一种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活动,是一种形式而已,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把握好搜索过程中的这样一个“道德模糊区”,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手,什么时候不能去搜,什么时候要让搜索到的东西在你这里终止。好奇是人的天性之一,没有褒贬,它是常规需求。但是,我们在利用“人肉搜索”这个工具的时候,无论你是在搜索一个罪犯还是在透过法律和道德的缝隙窥伺别人的生活,都要抱着一丝与人为善的意志,将好奇心束缚在那条划分雷池与乐土的线上,尊重他人隐私,尽量不要给别人的生活造成困扰,甚至不可弥补的伤害。

  在搜索之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搜索,搜出的结果是我自己和别人可以负责和承担的吗?

  如果你看到某项搜索正在热火朝天地席卷开来,要问问自己:我要加入吗,我为什么去搜索?